加入K印象设计师团队

K印象是一个真实的社区,注册后,你可以:
  向政府、企业展示你的设计作品
  参加政府、企业举办的设计征稿活动
  与广大设计师交流心得

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
首页 > 经验分享 > 平面设计心得 >

骆新:“设计”不能当“艺术”玩儿

媒体:中国广告  作者:骆新
专业号:K印象资讯 2015/9/8 16:04:04

 

无论怎样强调“理念超前”,但落后的工艺水平,一直是制约中国设计发展的瓶颈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器不利,事亦不成。

譬如:中国的机床工具总产值,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,但整个行业却属于典型的“大而不强”——产品精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。机床工具是制造工具的工具,但我们连最核心的部件,几乎要全部进口,——这已成为整个产业的硬伤!

如何提高制造工艺水平?这涉及到具体的管理学、尤其是质量控制理论,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,但我们必须了解:人类的工业和技术体系再造,就是通过“标准化”走向“精细化”,再走向“模块化”—“自动化”—“数字化”—“智能化”。

问题是,当我们强调“标准化”和“精细化”的时候,很可能忽略了“设计创意”在其中的能动作用,分工被放大了,整合被削弱了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
而这恰恰是“工业4.0时代”要着重解决的矛盾。

传统的工业中,分工必须细化,可是众所周知:分工会产生界面(壁垒),而界面越多,其衔接成本越高,所以,也并不是分工越细越好;而互联网 思维,一个核心要点,就在于供应链和生产过程中,要利用信息共享和管理的扁平化,一方面促进合理分工、另一方面又要使整合或合作变得更容易。

我们就拿“新材料”为例——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需要“跨界思维”的领域,如果不是上世纪60年代高纯硅半导体材料的出现,令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的生产得以实现,信息化浪潮也就无法到来。

中国的工业设计,对于新材料运用,主要还停留在外观设计层面,与产品功能的联系较弱,也就是说,我们的许多设计师,仅仅把新材料理解为“新装饰”而非新功能。

即使有人研发新材料,也基本集中在国内特有的原生材料上,比如竹子——这方面,台湾设计师韩德昌等人对此颇有造诣。

因为在新材料的“开发”方面,国内企业乏善可陈,于是凡涉及新材料的利用上,外资公司明显占据主导地位。

一方面,由于我们的设计师在材料问题上视野狭窄,使新材料的美学上的表现力差;另一方面,新材料在工业设计中也确实受限于成本、供应链、技术等因素,能够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全新运用新材料的机会亦不多。

举个例子:按理说,新材料在医疗设备、交通运输领域,本应得到青睐、得到大范围推广, 因为医疗设备必须紧跟当今医学科技和材料科学,而交通运输则更需要新材料来提升性能和减少污染。但实际情况却是:医疗设备和交通运输由于研发时限、生产线过长、以及更换生产线的成本太高……所以,新材料在这两个领域里,反倒遇到重重阻力,鲜有作为。相应地,在消费电子领域,由于更新换代的速度快,淘汰率高,反而使新材料得到最广泛的应用。

我认为,令中国设计师的才华无法发挥的,不排除有文化伦理和“科层式”权力体制的双重障碍。

客观地讲,这也是旧工业时代的“遗风”。

宝钢集团首席科学家郭朝晖先生就认为:传统的工业化时代,凡事设计优先,因为设计、才决定了所选的材料和方法。它符合三个特征:

一、设计生产通常是按部就班、讲顺序的过程,谁也不能僭越。

二、分工之后,各方都没什么机会交互;各工种认为“隔行如隔山”,与其“空谈误国”,不如“实干兴邦”。

三、设计选项,一般都是被提前严格限定好的。随着新经济、互联网的到来,这三项“特征”都发生了改变,以往的“谁优先、谁主导”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,随着工艺的复杂性,多数情况下恰恰是制造方法和材料才决定了设计,所以原来的三个特征也就演变为:

一、决策和设计的非顺序性(非线性);

二、各方交互从一开始就受到鼓励,通过即时反馈系统,不断地修正既定方案。

三、不过多地限定设计选项,也给予所有人以全新思考的自由度。

创新的第一要义,就是要有“颠覆性技术”——而颠覆的前提,是容许试错。那些之前“听妈妈话”的乖孩子,未来将被“野蛮生长”的淘气鬼所打败。

而中国的设计,明显是“太乖了”,乖得已经没有了“探索未知的好奇心”、也没了“自我否定的勇气”;而这两条,恰是一切“创新”动力的源泉和保证。

我近期看到的一个由designaffairs设计的“可折叠音箱”,就是新材料“颠覆性使用”的一个好例子:它不但超薄、竟然还可折叠,这些都要归功于一种特殊的薄膜材料,它使得扬声器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发出悦耳的音乐。

其实,上海世博园不仅利用膜材料取代了硬材料屋顶,而且,还采取反渗透膜技术(reverse osmosis film)将雨水杂质分离过滤、重新利用。

设计与材料科学,就这样开启了一个互相启发的模式,设计师根据使用需求会对材料有一个期盼,材料学家又根据这种启发,研究新材料或者新工艺,而这些又会继续打开设计师想象的空间。

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:法国的La Paillasse实验室,试验出的细菌墨水,能够让细菌通过繁殖不断地生成新的墨水,达到不断书写的目的。

这一创想,来自这个实验室创始人一个关于环保的创意:既然目前的工艺,无法保证圆珠笔或者钢笔完全环保,那么,是否可以从墨水上做一点机会、做一点突破呢?

这个实验室经过长期的研究,并利用他们在生物技术上的专长,终于找到了一种细菌。这种细菌,由于其独特的生物结构,可以通过人为改造,不断生成可供书写的墨水,只要保证墨囊内留有一些残余墨水,细菌就会通过繁殖、不断地产生墨水,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,让细菌产生不同颜色的墨水……

正如诺兰的电影《盗梦空间》和《星际穿越》,不仅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,也引起了社会思考:为什么中国人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来呢?

至少现在有一个答案是被认可的:我们不仅不敢有“盗梦”的勇气,在制度上,还缺少像“星际”那样广阔发挥个性自由的“空间”。

中国著名的设计师柳冠中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说法:“设计,是要创造一个合理的生存方式。”

设计是人类在生活中,对艺术极致追求的“自我”和现代工业产品过分强调“功能”之间的沟通和平衡。既然是追求“中道”,就并非“越多越好”。我们不仅追求“极简”,还要考虑更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付出、成为努力节约资源的“断舍离”生活方式倡导者。

当然,按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分析,“资本”就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巨大社会权力,就是通过不断创造“人的欲望”而实现自身的增值。就像我们所用的手机,每一次更新换代,你所淘汰的旧手机,可能只发挥了它原有设计功能的一半、设计使用寿命的不足20%,但潮流和趋势,却催促你不得不将其剩余的价值清零,从而拥有一部“拿得出手”的新手机。

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吗?

尽管“纳什均衡”理论早就告诉我们: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,对整体而言,得到的往往不是最优点!遗憾的是,在这场全社会“非合作博弈”的过程中,每个人依然要拼命为自己争、也没有理由和动机改变现状,因为谁不这么做谁就吃亏……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潮中,每个人都陷入了“囚徒困境”。

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但必须认识到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很低,而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,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,我们目前这种追求极端消费的生活方式、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,都是难以为继的——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,中国的万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8倍、是欧盟的4-5倍、美国的2-3倍。

所以,柳冠中先生才会痛心疾首地认为:我们今天的环保意识,或许只是对人类“不可逆”的生态破坏的一种形式上的哀悼,因为,无论你的城市绿化搞得再怎么出色,你也不可能再繁殖出朱、金丝猴和华南虎了……

尽管我认为,中国所谓的“内需不足”其实是个伪命题——并不是“内需不足“、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、所造成的“有效供给不足“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主张“无限放大人的欲望”。

节制,是一种美德!

有时候,我们是应该扪心自问:

我们真需要住那种打扫起来就要花一整天的偌大的住宅、驾驶排气量足以上战场的汽车和使用只占闲置时长不足10%的家庭影院和衣物烘干机吗?……

前几年,有一份调查报告对欧洲的几家大型汽车制造集团造成极大的震动——

某家权威数据公司,在对欧洲年轻人未来的消费方式的调查中,发现未来十年内,“有意愿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私家汽车”的年轻人,竟只占到被调查总人数中的不足10%。究其原因,无非是能源价格上涨、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交通拥堵、老城区停车不便,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公众环保理念加强……

但这个信息,对靠汽车销售为生的各大汽车公司来说,无疑预示着一场“灭顶之灾”。所以,它们必须想办法应对。

于是,一场针对未来汽车如何设计、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研究也悄然展开。

有意思的是,这项研究的结果,不再是产品本身的改造、而是涉及运输制度的改进。换句话说,汽车厂商向更核心的问题迈进:人类为什么需要汽车?是为了解决高效、舒适、安全的位移问题;如果从核心问题——增强移动的便捷性上入手,也许,汽车公司就不再需要针对车辆本身下设计功夫,而是怎样才能让大家的思维定势,从如何“拥有汽车”向怎样“使用汽车”转变。

最好的解决方案,不再是算加法,而是做减法——汽车公司开始生产最简配的汽车,而且依据一个新原则投放市场:

“但求一时拥有,不求天长地久。”

奥迪和宝马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“奥迪卡”和“宝马i-3”计划,也就是类似于“自行车租赁”的模式,只需在“需要使用”汽车的时候,到指定场所取车并开走,无需开回原始出发地,会有专门机构帮助你将汽车停到最方便的P R枢纽(日后还可进一步为汽车自动归位),这样既方便了乘客,也减少了车辆的总保有量,不啻是对城市交通的一种极大改善!

这个模式,目前也已在中国展开——今年3月份,戴姆勒-奔驰公司在重庆市区投放了600辆SMART微型轿车,旨在倡导“低碳出行”、鼓励市民不买车而临时租车或拼车出行。

互联网的发展,对社会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通过对信息的共享、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、从而进一步减少交易成本。

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不妨反观一下,前不久,全国许多城市的行政当局对诸如“滴滴”、“快的”和Uber等打车软件系统的围剿,也许,初衷确实像是它们所说的那样想“维护市场秩序、保护群众利益”,但却严重背离了“互联网 ”时代所创生出来的“共享经济”(Sharing Economy)的精神,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僵化行政思维,最后也一定被历史所淘汰。

从这个角度上,你也许会理解,本文一开始我曾提出的问题——为什么西方国家大学的“设计专业”,并不像中国那样,非要考查学生的绘画美术…… 设计,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是对“物”的美观考虑,而是包含着人类对“制度”的改造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力。

或许,这正是“设计”的根本价值所在!

我也说两句
E-File帐号:用户名: 密码: [注册]
评论:(内容不能超过500字。)

*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!
版权声明:
1.依据《服务条款》,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,版权归发布者(即注册用户)所有;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,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无商业获利行为,无版权纠纷。
2.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,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,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。该项服务免费,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。
  名称:阿酷(北京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  联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网络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,完全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。

 

 

本站会员发布的"原创作品"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作者联系。
如未经作者同意,用作商业用途或匿名转载,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© K印象 www.kimage.cn . All Rights Reserved |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 | 京ICP备10001932号-3